资讯中心NEWS CENTER

在发展中求生存,不断完善,以良好信誉和科学的管理促进企业迅速发展
资讯中心

首页-谱标服务-离子源的性能直接影响到质谱仪的灵敏度、选择性和稳定性

离子源的性能直接影响到质谱仪的灵敏度、选择性和稳定性

发布时间:2025-04-30       点击次数:3

在液相色谱-串联质谱(LC-MS/MS)分析中,离子源是将样品分子转化为气态离子的关键部件。离子源的性能直接影响到质谱仪的灵敏度、选择性和稳定性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LC-MS/MS离子源类型及其特点:

1. 电喷雾电离(Electrospray Ionization, ESI)

原理:电喷雾电离是一种软电离技术。样品溶液通过毛细管输送到喷雾针尖,在高压电场(通常为3-5 kV)的作用下,溶液被拉伸成锥形(泰勒锥),并形成带电的微小液滴。这些液滴在气流的作用下进一步蒸发,最终形成气态的离子。

优点:

适合分析极性化合物,如生物分子(蛋白质、肽、代谢物等)。

可以产生多电荷离子,特别适合分析大分子(如蛋白质)。

灵敏度高,适合痕量分析。

缺点:

对样品的纯度要求较高,杂质可能会影响电离效率。

需要使用有机溶剂(如甲醇、乙腈)作为流动相。

应用场景: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、药物分析、代谢组学等领域。


2. 矩阵辅助激光解吸电离(Matrix-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/Ionization, MALDI)

原理:MALDI是一种软电离技术,用于分析大分子(如蛋白质、多肽、聚合物等)。样品与基质(如α-氰基-4-羟基肉桂酸)混合后,涂在靶板上。激光照射时,基质吸收激光能量并传递给样品分子,使样品分子解吸并电离。

优点:

适合分析大分子,如蛋白质和多肽。

电离过程中产生的碎片离子较少,保留了分子的完整性。

样品制备相对简单。

缺点:

灵敏度相对较低,不适合痕量分析。

分析速度较慢,不适合高通量分析。

应用场景:主要用于蛋白质组学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分析。


3. 化学电离(Chemical Ionization, CI)

原理:化学电离是一种软电离技术,通过样品分子与反应气体(如甲烷、异丁烷)发生化学反应来产生离子。反应气体在电子束或放射源的作用下产生自由基或离子,这些活性物种与样品分子发生反应,使样品分子电离。

优点:

适合分析中等极性的化合物。

产生的碎片离子较少,保留了分子的完整性。

缺点:

灵敏度相对较低。

需要使用反应气体,增加了操作复杂性。

应用场景:主要用于分析中等极性的有机化合物。


4. 场解吸(Field Desorption, FD)

原理:场解吸是一种表面电离技术,样品被涂覆在导电的基质(如钨丝)上。在高电场的作用下,样品分子从基质表面解吸并电离。

优点:

适合分析非极性或弱极性化合物。

可以产生分子离子,保留了分子的完整性。

缺点:

灵敏度较低。

样品制备复杂,需要特殊的基质。

应用场景:主要用于分析天然产物、药物成分等。


5. 电喷雾电离-化学电离(Electrospray Ionization-Chemical Ionization, ESI-CI)

原理:ESI-CI结合了电喷雾电离和化学电离的优点。样品首先通过电喷雾电离形成带电液滴,然后在反应区与反应气体发生化学反应,进一步电离。

优点:

结合了ESI的高灵敏度和CI的软电离特性。

适合分析极性和中等极性的化合物。

缺点:

操作复杂,需要同时使用两种电离方式。

应用场景:用于复杂样品的分析,特别是在需要高灵敏度和保留分子完整性的场合。


6. 离子喷雾电离(Ion Spray Ionization, IS)

原理:离子喷雾电离与电喷雾电离类似,但通常使用更高的温度和气流来加速液滴的蒸发和离子的形成。

优点:

适合分析极性化合物。

灵敏度高,适合痕量分析。

缺点:

对样品的纯度要求较高。

应用场景:主要用于生物化学和药物分析。


7. 热喷雾电离(Thermal Spray Ionization, TSI)

原理:热喷雾电离是一种改进的电喷雾电离技术,通过加热喷雾针尖和传输管,使液滴更快地蒸发,提高离子化效率。

优点:

提高了离子化效率,适合高浓度样品。

减少了液滴的传输损失。

缺点:

需要更高的温度和气流,增加了仪器的复杂性。

应用场景:用于高浓度样品的分析,特别是在需要高灵敏度的场合。


8. 纳米电喷雾电离(Nanoelectrospray Ionization, nano-ESI)

原理:纳米电喷雾电离是电喷雾电离的一种微型化形式,使用非常细的毛细管(内径通常为10-100微米)进行喷雾。由于喷雾针尖的尺寸较小,电流密度更高,电离效率更高。

优点:

适合分析低流量样品(如纳升流速)。

灵敏度高,适合痕量分析。

缺点:

对喷雾针尖的制备要求较高。

操作复杂,需要精确控制流量。

应用场景: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组学、代谢组学等领域的高灵敏度分析。


9. 大气压化学电离(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ion, APCI

原理:APCI是一种大气压下的电离技术,样品溶液在加热的雾化器中形成气溶胶,然后在电晕放电的作用下电离。电晕放电产生的自由基或离子与样品分子发生反应,使样品分子电离。

优点:

适合分析中等极性和非极性化合物。

灵敏度较高,适合高流量样品。

缺点:

对样品的极性要求较高,不适合极性很强的化合物。

产生的碎片离子较多,可能影响分子离子的检测。

应用场景:主要用于药物分析、环境化学等领域。


10. 大气压光电离(Atmospheric Pressure Photoionization, APPI)

原理:APPI是一种大气压下的电离技术,样品溶液在雾化器中形成气溶胶,然后在紫外光的作用下电离。紫外光的能量使样品分子电离,形成气态离子。

优点:

适合分析非极性或弱极性化合物。

灵敏度较高,适合痕量分析。

缺点:

对样品的极性要求较高,不适合极性很强的化合物。

需要使用紫外光源,增加了仪器的复杂性。

应用场景:主要用于分析天然产物、药物成分等。


总结

在LC-MS/MS分析中,离子源的选择取决于样品的性质、分析目标和仪器的配置。以下是一些选择建议:

极性化合物:电喷雾电离(ESI)和离子喷雾电离(IS)建议选择,因为它们对极性化合物的电离效率高。

非极性或弱极性化合物:大气压化学电离(APCI)和大气压光电离(APPI)更适合,因为它们对非极性化合物的电离效果较好。

大分子分析:电喷雾电离(ESI)和矩阵辅助激光解吸电离(MALDI)是常用的选择,因为它们可以产生多电荷离子,适合分析蛋白质等大分子。

痕量分析:纳米电喷雾电离(nano-ESI)和电喷雾电离(ESI)具有高灵敏度,适合痕量分析。


通过合理选择离子源,可以提高LC-MS/MS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,满足不同的分析需求。


570319569

TEL:400-800-3875